Berachain:以流动性证明重塑公链生态的「熊市突围者」 三代币模型,解析新一代高性能公链的崛起路径
作者:BenBen Yu小鱼
引言:
2025年2月6日,基于Cosmos生态的高性能公链Berachain再次成为加密市场的焦点。
这个以“熊”为主题、融合Meme文化与流动性证明(Proof of Liquidity, PoL)机制的项目,自2021年诞生以来,经历了从NFT实验到公链生态的蜕变。
截至主网上线前,其测试网已吸引超238万钱包地址参与,生态协议数量突破200个,预存总锁定价值(TVL)超过23亿美元。
Berachain的崛起,不仅因其技术创新的野心,更因它精准捕捉了加密社区对“流动性即价值”的深层需求。
技术架构:EVM兼容与PoL共识的双重突破
Berachain的技术核心围绕两大支柱展开:EVM兼容性与流动性证明共识机制。
1. Polaris EVM框架
基于Cosmos SDK构建的Berachain,通过自研的Polaris EVM框架实现与以太坊虚拟机的高度兼容。
开发者可在保留以太坊开发体验的同时,调用Cosmos生态的跨链互操作性(IBC),并支持状态预编译合约、自定义操作码等进阶功能,大幅降低多链部署成本。
2. PoL共识机制
与传统PoS链不同,Berachain的PoL机制将网络安全性(由验证者质押BERA保障)与流动性激励(通过BGT代币分配)解耦。
验证者通过向生态协议分配区块奖励(BGT),吸引用户为协议提供流动性,形成“流动性贡献→治理权提升→更多奖励”的正向循环。
这种设计旨在解决PoS公链中质押资产与流动性争夺的矛盾,同时避免流动性衍生代币(LST/LRT)的无序扩张。
代币经济:三代币模型的飞轮效应
Berachain的代币体系由 BERA(Gas代币)、BGT(治理代币)与HONEY(稳定币)构成,三者分工明确且相互联动:
1. BERA:作为网络燃料和验证者质押的基础资产,其价值捕获源于链上交易与质押需求。
2. BGT:不可转让的治理代币,通过流动性挖矿获得,持有者可参与协议奖励分配、治理投票,并可按1:1比例单向销毁为BERA,形成价值回流通道。
3. HONEY:超额抵押稳定币,由USDC、PYUSD等资产支持,用于DeFi协议流动性池的底层配对,提升资本效率。
飞轮逻辑:用户提供流动性→获得BGT奖励→委托BGT提升协议治理权→协议吸引更多流动性→推动BERA需求与HONEY抵押规模增长。这一模型试图将流动性贡献者转化为生态治理主体,而非单纯依赖资本规模决定话语权。
生态建设:从DeFi枢纽到AI实验场
Berachain生态的爆发力体现在其“应用优先”的策略上。主网上线前,已有超200个项目完成测试网部署,覆盖DeFi、NFT、GameFi与AI四大领域:
1. DeFi基础设施
Kodiak:原生DEX,支持集中流动性AMM(CLAMM)与自动化仓位管理,TVL超10亿美元。
Infrared Finance:流动性质押协议,将BGT转化为可交易的iBGT代币,已获Binance Labs投资。
Honeypot Finance:整合Launchpad、DEX与MEV防护功能的综合协议,TVL达6.75亿美元。
2. AI与创新应用
Beras Capital:通过AI代理管理NFT投资组合,赋予NFT动态交互能力。
BAOS.FUN:AI驱动的流动性挖矿平台,用户可部署自定义代理参与BGT收益竞争。
Zeru:基于链上行为的信用评分协议,提供零抵押贷款服务。
此外,Berachain的NFT文化(如Bong Bears系列)与社区活动(如“Ooga Booga”Meme口号)进一步强化了用户粘性。
免责声明: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,理性看待加密货币投资,切勿盲目跟风。